当前位置:首页>热点关注>

发布时间:|浏览次数:

  • 幸福里

昨日,国务院的一纸意见让“街区制”这个在国内尚不普及的概念,迅速成为热点。《意见》全称为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》,全文共三十条意见,只有第十六条的其中一句“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,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”因真正涉及到居民生活,引起热议。

街区制,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,它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设房子,且不设围墙,我国改革开放早期,大多采用这一方式。说到现存的“开放式小区”,小编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就是深圳的农民房,如下图:

深圳的农民房小区多是不设围墙的,除了部分村落会有牌坊立在路口,几乎连正门都没有。内部道路无任何遮挡,车流川息无碍;虽然狭窄,但走五座以内的小型车完全不在话下。问题在于,不设围墙和保安亭的原因是房主控制成本,农民房并不是住房首选。封闭式小区才是深圳商品房市场的主流,而且越是豪宅越封闭,比如华侨城片区和红树湾片区,除了围墙还有高耸的树木起到遮蔽的作用。

安全和私密性是多数反对此次《意见》呼声的关注点。虽然有专业的城市规划人士指出,城市交通是整体,要主脉也要毛细血管,这在西方国家比如东京是有先例的。但由于现有公共设施不足以及人们的观念未更新,《意见》的落实未必会顺利。早在2005年,《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篇第23页第9小则规定,居住区内道路(不含宅前小路)应满足市民的公共通行和特定车辆的使用需要,保证必要的对外交通联系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封闭。最后这个准则不了了之,原因是多数小区和居民不配合。

封闭式小区看起来是最易让人接受的形式,但小编仔细寻找,还是在深圳找到现有的带有一些“街区制”特质的小区。


梅林关口的书香门第上河坊是见地君所了解到的,最接近“街区制”概念的住宅小区。住宅楼底下就是商业街,商业和小区公共空间基本完全共享,商业街与马路也无遮拦。这也是深圳目前做开放式住宅最为流行的方法,即“开放商业区”。

商业区的地面停车场是对外运营的。但只有停车场可以进入外来车辆,真正的商业区是步行街性质,是不能作为公共通道使用的,依然未达到“街区制”小区的标准。

龙岗的万科城也是商业对外,有一个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分布在小区西南部,官方称之为“社区半开放管理”。商业区和休闲区集中布置,成为共有的公共空间。但万科城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是有效区隔了的,住户去往商业区还需要穿过大门越过围墙才可以,依然算不上标准的“街区制”小区。

还有一个特别的例子是蛇口的招商雍景湾。

雍景湾建设初期现场图

当初为了平衡各方利益,设计了一个“U”型路面,将市政路下沉,使市政路与地下车库置于同一平面,这条市政路同时也是车库的出入口;并在其上构筑通道,将南区与北区的花园连成一体。这种设计,看起来小区和公共道路重叠,但实际上是上下两个空间平行穿过,彼此无任何相通,反而是更封闭了。这种“架高式封闭小区”被深圳业内人士认为是“唯一不可打开的类型,舒适度凸显。”

说到底,《意见》只是一个指导纲要,离真正落实各地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。某深圳本土地产公司的设计师认为,如果真的要落实,设计方面不会有什么困难,最大的问题该是门打不打开的问题,这考验了与住户的沟通能力。“最现实的办法是,用天桥将各个区块连接起来,或者将穿插在社区中的公共道路做成地下通道来解决(即U型道)”这位设计师说道。

另外,有些观点认为,“街区制”小区会造成物业公司日渐式微。但多位接受见地君采访的物业人士均表示,如果《意见》真正落地,总的趋势是利好的。

碧桂园方面向小编说道:“没有围墙,对物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。碧桂园物业相信可以适应新的要求,为城市服务做出更大的空间”此外,碧桂园还表示,目前正在等待具体实施细则的出台。

一位接近花样年的业内人士认为“街区制”住宅不仅不会放弃物业,反而对物业的需求更强烈,“至少安全依赖更大了吧”他说道。

花样年董事长潘军向小编表示,新政有望打破现有社区的片区化格局,使大型社区被网格化分割,社区的物理边界更加零散和模糊,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功能和社区服务需求的消失,反而使得社区管理的形式更加复杂化。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会得到凸显。

首先,是社区入口的价值。“就社区服务企业而言,如意见细则落地,原有的社区大门、停车道闸这两大社区线下入口并不会直接被取代,而是由以往的' 禁止进入’ 到'授权进入’,将加大社区的'流量经济’。不但自线下到线上的社区服务运营方式不会变化,线上入口的价值将不断凸显”潘军说道。

有业内人士持类似观点,认为“街区制”住宅会盘活小区一楼的商铺和社区经济。

再次是社区生态圈的价值。潘军认为,就“彩生活社区+生态圈”而言,本质的是“入口+流量+基于地理半径”的服务体验。未来封闭式小区改变为开放式街区,将增加社区生态圈的流量,丰富社区服务场景。对于社区而言,其价值不但会削弱,相反还会强化。“业主对于社区公共区域服务关注的强化有利于彩生活的推广,一公里商圈服务的内容会得到推广”潘军说。

       最后,生活空间的开放增加了对线上管理的需求,让“互联网+”物业更有推广的可能。

  • 幸福里